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草根聊课】孙双金《芙蓉楼送辛渐》(四下22课)实录、评析及视频

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-01-10

更多“草根聊课”,请点击阅

【草根聊课】许玲燕《我们奇妙的世界》(三下22课)实录、视频及评析

【草根聊课】张祖庆《我们奇妙的世界》(三下22课)实录、视频及评析




【草根聊课】孙双金《芙蓉楼送辛渐》

(四下22课)实录、评析及视频

 

开篇絮语




     孙双金老师是我非常景仰的教育前辈,语文教学大家。他的“情智教育”在全国颇有影响,事迹收入《江苏教育名人录》、《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》和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》。他的课堂教学异常精彩,甚而至于有人把他也列入“小语四大天王”。

      何为“情智语文”?孙老师认为:

      情,可理解为情趣、情味、情感,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,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,而“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”,

      智,可以理解为智力、智能、智慧,智力是智慧的核心。

      语文课,既要浓浓的情,也要深深的思;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,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;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,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。

      总之,“情智语文”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,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,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,追求学生情智共生,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。

      “情智语文”到底长啥样?请看看我做的听课记录吧:


课堂实录




一、直接入题,回顾“送别诗”

1. 读题目:有一个关键的字是什么?(教师板书:送)可以组成什么?(教师板书:送别)。

2.我们以前学过什么送别诗?

(1)生答:《赠汪伦》。齐背。

师补充:这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和农民的故事。汪伦是安徽的农民,但是唐朝的农民有文化,他追星都是追大诗人。不像我们今天的人追星追韩星,追电影明星——没文化。

教师带领学生回忆《赠汪伦》诗歌内容。

教师归纳:这是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农民的友谊。唐朝,伟大的朝代,文化的朝代,值得我们景仰、学习。

(2)生答:《别董大》。齐背。

教师:这是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艺术家之间的友谊。高适,伟大的诗人;董大,伟大的演奏家。

教师描述送别场面:千里黄云,白雪纷飞。在这样的天气,最好的朋友要离别了,朋友的心情一定很伤心。怎么能让朋友怀着悲伤的心情离开呢?高适吟出了这样一句话: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(生齐答)。高适的情商很高,这句话一吟出,朋友的心情由阴转晴,怀着愉快的心情踏上了征途。

师归纳:送别要会送,要会说话。

(3)生答: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齐背。

教师:你们知道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是谁?(李白)李白也有偶像,他也追星。李白最崇拜哪个?孟浩然是他的偶像。那天他跟自己的偶像在黄鹤楼饮酒送别。孟浩然要到扬州去,李白把他送上船。李白不愿离去,看着船越走越远,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。这是大诗人和大诗人之间的友谊。

3.送别诗可以些什么呢?可以歌颂友情,可以写不忍分离,也可以劝慰朋友,那么《芙蓉楼送辛渐》写的是什么呢?导入新课。


二、了解作者,突出“七绝圣手”

1.教师打出诗歌,学生齐读。

教师问:王昌龄是什么人?

生念讲义回答,教师指导:要抓住要点。

生答:边塞诗人、七绝圣手

教师打出相关资料:诗家夫子、七绝圣手,问:什么是七绝圣手?

学生回答,教师归纳:七绝诗写得最好的诗人。

问学生:你叫什么名字?(周漪)人家为什么叫“漪”呢?天下第一。

2.教师打出资料: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呢?(辛渐)生齐读。

3.教师:芙蓉楼在哪里?打开书,书上有,不要念,用自己的话说。

生答:苏镇江、江苏镇—江北

教师纠正后补充:好朋友要走了,王昌龄从南京一直送到镇江。问学生:你有没有这样送过客人?(送过)吹牛!你是送谁?怎样送的?(生答,略)好!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。你叫什么名字?(贾雨轩)贾雨轩,比真雨轩还要有情!

教师:现在这样送人的真不多,可见辛渐与王昌龄的关系非同一般。


三、学习诗歌,体会“圣手”

1.学习前两句,齐读。

①教师:王昌龄非常奇怪。一开始不写与朋友的关系如何如何好,却写了“雨”(板书:雨)。这场雨有什么特点呢?第一句诗七个字,如果你能读出雨的一个特点,说明你是正常的四年级学生;如果读出两个特点,说明你是中学生的水平;如果你能读出三个特点,说明你是大学生的水平。下面同桌讨论讨论。

第一个特点,生答:寒。教师板书:寒。

第二个特点,生答:我从“夜”这个字看出,这场雨从晚上就开始下,说明下得时间很长。

教师激励,给予掌声。你叫什么名字?(张军本)军人的本色!

生:是这个“君”。教师:君子的本色。再给掌声,握手,拥抱。

学生给老师掌声,听课教师大笑。

第三个特点:教师提示——连江。学生回答:大。

教师归纳:什么叫“圣手”?出手不凡呀。第一句诗七个字,就写出了这场的雨三个特点。学生齐读。

②他接着还是不写友谊,而是写了山。山的特点是什么?(孤)板书:山孤。

“孤”是什么意思?(孤独)

教师:你们苏州有没有山?生答:灵岩山、东山、莫干山……

教师:我们南京的山是一座连着一座,有一个词叫连绵起伏,为什么作者会觉得他孤单呢?

生答,教师归纳:因为朋友要走了,诗人的内心感到孤独。不是山“孤”,而是人“孤”,是心“孤”。生齐读。

2.学习后两句诗。

教师打出,学生齐读。

教师:这两句诗很深奥,要想了解内容,必须了解王昌龄写诗的时代背景。

教师打出并讲解:

他为张九龄打抱不平,就得罪了谁了?

君本:比他官职要大的一个奸臣。

教师:你将来一定非常厉害!

教师:宰相被贬,王昌龄打抱不平,得罪了比宰相官职还大的人,是谁?(皇上)

教师:他为了替张九龄说话,连皇上都不怕,可见王昌龄是多么的正直,多么的正派。但是一下子就被贬了,便到了岭南,一贬就是三年。好不容易把他调到长安,刚到长安,又把他贬到南京,当时叫江陵。贬到江陵当县丞,就是副县长。结果谣言四起,大家议论纷纷。大家会怎样议论?

学生猜测:他是个奸臣、坏人、没文化、没水平、胆大包天……

教师:是呀,大家议论纷纷,口水都快把他淹死了,还有人造谣、诽谤。对于这些闲言碎语,王昌龄不作辩解。他最好的朋友辛渐要到洛阳去了,洛阳是唐朝第二大城市,那里有王昌龄的好多朋友,比如李白、王维,都在那里,辛渐回去之后他们一定会问辛渐,会问辛渐什么问题?

生答:王昌龄现在怎么样了?有没有出事?过得好不好?会不会生病?会不会变得油滑了?……

教师:如果你是辛渐,你会怎么说?

生:王昌龄过得很好。

教师暗示,生答:一片冰心在玉壶。教师板书:冰心。

教师:冰心,看上去怎么样?

生:晶莹剔透、纯洁、透明、高洁、珍贵、光明、一尘不染……

教师:玉壶呢?

生:珍贵、美观、高贵、很靓、

教师:中国人和外国人不一样。外国人结婚送钻石,中国人呢?送玉。玉,是那么温润,是那么美好,还有一个寓意,代表君子的品格,就像君本那样

教师打出,学生齐读。



教师归纳:王昌龄告诉辛渐,你回去后告诉洛阳的朋友,我王昌龄从里到外都是纯洁的,都是美好的,都是一尘不染的。学生齐读。

教师:其实冰心、玉壶不是王昌龄的创造。第一个写的是谁呢?是鲍照。

教师打出并朗读:



教师:但是,前人说的我们并不知道,我们只知道王昌龄的——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(学生齐背)。这就是七绝圣手。

3.吟诵诗歌,补充创作

教师:王昌龄咋这么厉害呢?好的是不仅能够诵读,好的诗还能?(播放音乐,吟诵)这个曲子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。“三叠”就是唱三遍,学生起立一起唱。

教师归纳:文学和艺术本来就是一家,是不分家的。“雨寒山孤”是写景,写的景色怎么样呢?“冰心玉壶”是言志,王昌龄的志向是怎样的呢?请同学们各填两个词?同桌讨论。

雨寒山孤景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 ,冰心玉壶志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 。

一生答:孤色,高洁。

教师:第一位女诗人诞生了!叫什么名字?(鲍文慧)难怪呢?人家是鲍照的后代。

一生答:寂寞、纯洁。

教师:掌声!我猜猜你,你肯定不姓鲍,你姓王对吗?(对)给我一点掌声。那位同学是鲍照之后,这位同学是王昌龄之后。

一生答:凄凉、高尚。

教师:我猜猜看,你不姓鲍,也不姓王,你姓李?(姓钱)人家不但有钱,还有文化。

一生答:独色、晶莹。

一生答:凄惨、高远。

教师:叫什么名字?(高维)你实在是高,高适之后。

4.总结本诗

诗歌有的歌颂友情,有的不忍分离,有的劝慰朋友,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?打出图片:



生:表明志向。

教师:我发现你的水平比你的语文老师水平还要高,比孙老师水平还要高。她一句话画龙点睛,那就是“表明志向”。你叫什么名字?(黄子曰)子曰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子曰,孔子告诉她的。掌声。

教师:你们班厉害不?诗人的后代,孔子的后代……我们都是孔子的后代,都是儒家文化哺育成长的人。

下课。


孙双金老师课堂吟诵视频      


课堂评析




     对孙老师这节课我不想做过多评析,我们只从一个侧面来欣赏 “情智语文”吧,那就是孙老师利用学生姓名对学生进行激励。

      近期想写课堂教学系列文章,内容初步定为“课堂提质的100个工具”,如果从“工具”的角度来看,孙老师本节课在激励学生方面所利用的工具便是学生姓名。

      比如对周漪(音),孙老师评价道:人家为什么叫“漪”呢?天下第一。

      对贾雨轩(音)说: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。你叫什么名字?贾雨轩,比真雨轩还要有情!

      对张军本(音)说:军人的本色!

      当得知他是“君子”的“君”时,又很快改成“君子本色”,并且与学生先握手后拥抱,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,给学生了极大的鼓励。

      后文还有其他学生,不再赘述。

      我一直以为,好的课堂离不开“点火”。“点火”的方式有很多很多,利用学生的姓名对学生进行激励是一种方法,这样做的老师也有许多,但能够做到孙老师这样炉火纯青的,确实是凤毛麟角。

      任何一个教学工具用熟用好都不容易,用熟了是“技术”,用好了便是“艺术”。


视频链接




   方式

点击文后“阅读原文” 观看。

方式二

复制下方链接到浏览器打开。

http://haokan.hao123.com/v?vid=8975463122747534073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